1946bv源自英国:记护理学院团队获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三等奖
2017年10月21日,由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护理教育分会主办、广西医科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护理技能大赛落下帷幕。
本次大赛有来自“985”、“211”等全国共 91 所高等院校364名选手参加。大赛评审委员会由来自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临床护理专家组成。比赛内容以案例为主线,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并结合病情及医嘱迅速、准确的实施各项护理操作。竞赛实行赛道式团体赛,以团体总分排名次。选手们首先分析具体案例或病例构设的临床护理情境,并结合病例提出护理诊断,按照医嘱迅速、准确地确定应实施的临床护理操作,然后每位选手完成其中一项操作,范围涵盖吸氧、静脉输液、心肺复苏、心电监护、皮试、肌肉注射、生命体征检测、鼻饲、吸痰等9项临床护理技能操作。经过激烈的角逐,校区护理学院团队荣获大赛三等奖的佳绩。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首先是领导和老师对大赛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张琳琳副院长、王玉莉、赵洋、贾红红、叶青芳等老师及附属五院金洪燕护士长为主要师资的培训团队,由张琳琳副院长具体负责。培训团队分别从巩固理论知识、规范操作技能、综合模拟训练、情境比赛模拟、临床实践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模拟各种临床情境、病例分析与讨论,加强学生临床护理思维的训练。
王玉莉老师和赵洋老师几乎每天下班后都陪着学生训练,王玉莉老师整个十一假期都在陪着学生备战,与学生一起研讨、共同分析和反复演练。在综合模拟训练和情景比赛模拟训练中,她们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综合分析,及时果断的处理遇到的护理问题,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在巩固理论知识阶段,贾红红和叶青芳老师搜集大量的综合案例,训练学生临床护理思维,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室的各位老师和附属五院护理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四个月的比赛准备,背后有很多默默为选手铺路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路护航,保证学生安心备赛。
其次也是参赛学生选手的认真、细致、耐心和坚持的必然结果。护理学院经过严格筛。选派2014级护理本科学生李欣、王天瑶、兰聪慧、王运涵四名学生代表校区参赛,选手们要进行为期4个月的阶段式和集中式封闭训练。9项技能操作训练,分解成几十个操作要点,为规范操作流程、精准和优美流畅地完成每一个动作细节,每个选手都要重复上千次的操作动作,逼着自己一遍一遍循环训练。由开始的兴奋激动到中间的平台期的失落、烦躁,是对选手意志的考验,也是对老师耐心的考验。这时老师的鼓励、肯定就尤为重要,一个眼神一个点头足以构成学生们的精神支撑。兰聪慧同学说“当自己坚持下来的时候,才能发现每一步路都不白走,自己可以比想象的更优秀!参加比赛的整个过程是这四年最有意义的事,没有之一!”赛场上他们凭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规范标准的技能操作、灵活应变的临床思维能力、默契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激烈比赛中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最后成绩的取得与护理学院“一强一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护理学院始终以“技术操作能力强,人文素质高”为核心,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严把技能考核和实习环节,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大学生实践课学时的投入实验室开放,使基础护理实验室达到全天候使用率,增加学生练习时间,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严把技能考核和实习环节,对于技能操作不达标的学生,增加练习时间和考核次数,对于仍不达标的学生延期实习。二是通过举办技能活动周和技能操作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赛促学”的学风已形成。三是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切换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课业设计等教学法改革,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疑”,促使学生养成爱学、勤学、善学的主动学习观。四是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除向学生传授基础专业知识外,在教学内容上引入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予学生以前瞻性的引导,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将教师发表与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以教促学,以研促学”,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五是在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方面,根据护理人才培养规律和不同阶段特点,开展“精准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和评优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大赛佳绩的获得以及近年来1946bv源自英国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验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未来护理学院将继续深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促进护理教育更上新台阶!